五个彝族家庭摘穷帽传佳话

来源:香格里拉市委宣传部 2020-04-29 08:51:3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今天的脱贫故事,小编带你走进三坝乡安南村,一起看看彝族群众马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故事!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始终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这是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脱贫攻坚明白卡上的一句朴实话语。

  彝乡家族齐脱贫 勤劳致富颂党恩

  从以前的木楞房到如今的砖混二层小楼、从一穷二白到有了家族合作社、从没有一个初中生到有了五个大学生……自脱贫攻坚以来,位于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安南村甲沟村民小组的这个马氏家族依托国家大力扶持、各级各部门的鼎力相助、扶贫干部的宣传引导、挂包干部的用心用情和家族成员的勤劳奋斗,彻底告别了贫困,一举甩掉了穷帽子。2018年底,整个家族顺利退出贫困序列,他们的家族脱贫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四月,从香格里拉至三坝乡沿途的杜鹃花开得正艳;田野上趁着和煦春风各种农作物陆续栽种下地;山坡上的花椒、苹果等各种经济林木郁郁葱葱,长势良好……今年已90岁高龄的罗拉青奶奶站在明亮的院坝里,满是感慨。老人回忆说:“马氏家族很久以前从四川省大凉山迁移至安南村安家落户,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她和丈夫一共生育抚养了八个儿女,其中,三个女儿已经出嫁,一个儿子到丽江做了上门女婿。如今,留在身边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也都成家立业,整个家族也增加到了27口人,还有5个大学生。住不好、吃不饱、穿不暖,以前的生活不敢再想,如今条件好了,什么都不用愁了。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2015年9月,甲沟村马学军、马学文、马学伟、马学光和马斤华家均被列为建档立卡户,而这也是五个彝族家庭完成华丽蜕变的起点。

  安南村是三坝乡6个贫困村之一,平均海拔3000米,属高寒边远贫困村,是典型的二半山区。长期以来,由于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业靠天吃饭,集体经济空白,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和大多数农户一样,马氏家族日复一日的辛勤耕作也仅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脱贫攻坚全面启动后,安南村驻村干部和挂包干部一次次入户遍访,在摸清贫困户底数、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帮扶计划,“会战”贫困。排行老大的马学军家因缺少资金,长久以来一家人收入来源少、收入低,徘徊在温饱边缘。精准扶贫以来,一家人积极发展生产,通过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农业,积极种植青储饲料、花椒、核桃、土豆等增收产业,儿子和儿媳长期在外务工,自己担任生态护林员,收入得到逐年提高。2018年底,他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540元,顺利脱贫。

  “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了,感谢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马学文作为家里的老二,以前家里因收入低,女儿在上学而致贫。现在,儿子在供电所上班,他和女儿每年在外务工6个多月。家里还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农业,按照长短结合积极发展可持续增收产业,并加入了合作组织每年领取分红,安置生态护林员,享受每年3000元的特色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家庭成员政府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签约了家庭医生,符合条件家庭成员由政府代缴养老保险……2018年底,他家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4300多元,顺利脱贫。

  精准扶贫以来,通过实施插花安置项目,家族里的五家人住上了120平米的二层小楼房,家家户户盖起了洗漱间、安装了太阳能,接通了自来水;以前泥泞不堪的地面变成了水泥地皮,院落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前,几家人住的都是木楞房,现在木楞房都用来做牲畜圈舍了。”指着正房旁的小木屋,马学伟笑呵呵地说。马学伟在家排行老三,属典型的因学致贫户,也是几弟兄中负担较重的家庭。儿子马丽叁在河北上大学,马春英和马春芳两个女儿分别在昆明上大学。由于孩子们都品学兼优,夫妻俩不忍心让他们辍学,前几年夫妻俩硬着头皮四处打工供孩子上学。“现在大儿子快要毕业了。精准扶贫后,在国家政策普惠下,儿子马丽叁和女儿马春芳享受5000元/年助学补助,马春英享受在校‘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并补助生活费。平日我们夫妻打打工,压力小多了,家里的条件也好起来了。”马学伟说。

  马学伟的儿子马丽叁对精准扶贫前后变化感触很深。他回忆说:“我刚上大一寒假回家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家里的木楞房不见了,二层楼房拔地而起。我问父母家里哪有钱盖房子,父母说房子是国家给盖的。扶贫以来,村里群众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转变,产业也起来了,收入也增多了。” 2018年底,他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200多元,孩子们上学不再难。马学光家是家族里人口最多的家庭,共有七口人,和几个弟兄一样家里的条件很清贫,除了耕种“一亩三分地”解决温饱外,几乎没有什么收入。精准扶贫以来,他家里的衣、食、住、行得到了根本改善。住进了新房、与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协议、安置了生态护林员、7人政府代缴合作医疗保险、5人政府代缴养老保险、享受产业资金入股分红、3人长期在外打工,2018年底,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

  “现在,家里准备种下青储饲料。除传统种养殖外,家里还种了花椒、核桃、青刺果等经济林木作为长期产业。相比以前,盼头更足了。”马学光说。

  马斤华是马学军家大儿子,结婚后选择单过。起初分家时,家里只有两所木楞房,生活有时还需靠父母接济。2015年以来,他家住上了新房、参与订单农业、种下了8亩多核桃和花椒,马斤华也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同时每年近三四个月在本地跑运输,家里两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孩子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依靠勤奋家里的收入逐年提高。2018年底,家庭人均收入过万。

  2016年,马氏家族几兄弟还成立了香格里拉甲沟九子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了家族产业。在牧场上,每家都有二三十头牛、二三十只羊。现在,合作社已有八十多头牛、一百五十多只山羊的养殖规模。

  感党恩、颂党恩,是安南村群众的普遍共识。在四月某个下午的家族会上,罗拉青正和儿子儿媳们商量着今年家里该发展哪些产业,怎么发展。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为家族发展出谋划策。罗拉青老人训诫儿孙们:要时刻不忘党的恩情,绝对不能给国家和给那么多的帮扶干部丢脸。一定努力发展生产,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自脱贫攻坚打响以来,像甲沟村马氏家族一样,随着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生态保护、能力素质提升等工程,广大贫困群众彻底拔掉了穷根,迈上了小康路。

责任编辑:李磊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